浅谈董其昌书法鉴定—unevenco鉴定

董其昌书名隆盛,影响深远。在其生前已多有赝品行世,康熙朝崇董,更是推动了董其昌书作的造假风气,其时已有“滥董”之斥。面对如此众多的董其昌款书作,鉴定真伪并非易事,但这又是文物鉴定和书法研究工作绕不开的课题。unevenco鉴定创始人田事奇依据山东博物馆馆藏文物,结合董其昌书论,从书迹微观处的笔法特征入手,分析比对书迹特征以鉴定真伪,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是可行的。董其昌纵览古今,博观精鉴,遍学古人,极具史家眼光和名家体系意识。他一生以超越赵孟 和吴门书家为目标,以一己之力振云间书派于明末。董其昌交游广、权位重、寿命长,追随者众多,生前已是书名隆盛。对于自己书作的造假现象,他尝自言:“余书画浪得时名,润故人枯肠者不少。又吴子赝笔,借余名姓行于四方。余所至,士大夫辄以所收视余,余心知其伪而不辨,此以待后世子云。”董其昌不光对造假者“心知其伪而不辨”,同样他也着力培养自己的代笔人,以应酬案头之积。明清鼎革,董其昌书风得以延续,在康熙朝更是笼罩书坛,其势延续至清末,牢牢占据着书法文化的主流地位。与之相伴的便是人们竞相收藏董书,造成价格昂贵、赝品横生,时人已有“滥董”之斥。

董其昌书法的鉴定难度很大,究其原因主要有:一、造假者与董其昌的时代相隔不远,有的甚至是同时期,书写工具、所用材质和时代气息等都极为接近 ; 二、董其昌追随者众多,其亲传、再传弟子能得其书法精髓,而在持续的董其昌书法热潮中,仿其书能做到形神兼备者也比比皆是 ; 三、董其昌书作流传甚广,为造假提供了丰富的临仿范本,造假者刻意为之,其中精彩者也极近董书原作。面对众多传世的董其昌款书作,要辨别真伪,还是要紧紧抓住作品本身,从书迹点画的极精微处着手,来仔细比对衡量,谨慎断定。

一、鉴真

鉴定董其昌书法的真伪,首先要明确他在不同时期书法真迹的特点,并依此“标准件”建立参照系,来比对、审视其他传世作品。董其昌活了八十二岁。他四十四岁时言:“吾学书在十七岁时。先是吾家仲子伯长名传绪,与余同试于郡,郡守江西袁洪溪,以余书拙置第二,自是始发愤临池矣。”可知他一生用于学习书法的时间有六十五年之久。他临池学书的路径为 :“初师颜平原《多宝塔》,又改学虞永兴,

以为唐书不如晋、魏,遂仿《黄庭经》及锺元常《宣示表》《力命表》《还示帖》《丙舍帖》。凡三年,自谓逼古,不复以文徵仲、祝希哲置之眼角,乃于书家之神理,实未有入处,徒守格辙耳。比游嘉兴,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,又见右军《官奴帖》于金陵,方悟从前妄自标许……然自此渐有小得。今将二十七年,犹作随波逐浪书家……”

此后,董其昌由宋人入,上追晋唐,得力最多者为米芾、杨凝式、颜真卿和二王,所悟日深。董其昌四十七岁时言:予学书三十年,悟得书法,而不能实证者,在自起自倒、自收自束处耳。过此关,即右军父子亦无可奈何也。转左侧右,乃右军字势。所谓迹似奇而反正者,世人不能解也。

戊申(1608)十月,五十三岁的董其昌时隔二十年再次见到《官奴帖》真迹,激动地说道:“兹对真迹,豁然有会。”五十七岁时,董其昌已有傲视前贤之心:

与文太史较,各有短长,文之精工具体,吾所不如。至于古雅秀润,更进一筹矣;与赵文敏较,各有短长。行间茂密,千字一同,吾不如赵。若临仿历代,赵得其

十一,吾得其十七。又赵书因熟得俗态,吾书因生得秀色。赵书无弗作意,吾书往往率意;当吾作意,赵书亦输一筹。第作意者少耳。甲寅(1614)二月,六十岁的董其昌于书法已近大悟之境了:大慧禅师论参禅云:“譬如有人具万万资,吾皆籍没尽,更与索债。”此语殊类书家关捩子。米元章云:“如撑急水滩船,用尽气力,不离故处。”盖书家妙在能合,神在能离。所欲离者,非欧、虞、褚、薛诸名家伎俩,直欲脱去右军老子习气,所以难耳。哪吒析骨还父,拆肉还母,若别无骨肉,说甚虚空粉碎,始露全身。晋唐以后,惟杨凝式解此窍耳,赵吴兴未梦见在。余此语悟之《楞严》八还义。明还日月,暗还虚空。不汝还者,非汝而谁?然余解此意,笔不与意随也。当然,“解此意,笔不与意随”,六十岁的董其昌还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可以去锤炼笔法。董其昌十七岁开始学书,在他六十五年的学书生涯中,渐修渐悟,书风面目几经转变。不同时期书风面目的呈现虽然复杂,但其用笔的微妙感觉是有一条主线可循的,而用笔的微妙感觉又与这

一时期的书论一一对应,这是我们鉴定真伪的重要依据。

山东博物馆藏董其昌《浙江道监察御史张文熙父母、夫妻敕命》卷,纸本,纵 25 厘米,横 517 厘米。书于天启二年(1622),董其昌时年六十八岁,是年擢太常寺卿,兼侍读学士。是卷为敕命公文,对于书写官诰,董其昌曾言:“唐世官诰皆出善书名公之手。颜鲁公为礼部尚书,犹书《朱巨川诰》,如近世之埋志,非藉手宗工,以为孝慈不足,其重如此。国朝制诰,乃使中书舍人为之写轴,而书法一本沈度、姜立刚,何能传后?余两掌制词及先太史诰,欲自书之,忽有非时之命,持节长沙封吉藩、颁诰之时,王程于迈,不获从鲁公自书之例。”董其昌看不上本朝制诰书写的台阁之风,欲效颜鲁公自书之例以传世,然时命不得,深为怅然。而为张文熙父子所书敕命卷倒可实现他的传世之想,他在卷后记曰:“……燦衡使君代狩江南四郡,殷殷望云之思,欲勒纶词以照家乘,敬为书此,又余掌词头时所未及也。” 是卷洋洋数千字,笔致不激不厉,气息温雅醇和。观其笔意,出入圣教又时时透露出苏东坡的韵致,然董书更为虚和灵动,不似东坡朴厚雄健。董其昌对苏字持批判吸收的态度,他说:东坡偃笔虽形类颜,失在用笔矣。其学王僧亦然。 余在梁溪,见徐季海书《道德经》,评者谓子瞻似之。

非也,子瞻多偃笔,季海藏锋正书,欲透纸背,安得同论? 董其昌取苏字之势而避其偃笔,实则是对笔法有极精微的体悟和研习:“善用笔者清劲,不善用笔者浓浊。”这是我们鉴定董其昌书法的津梁,因此有必要详细引述:余尝题永师《千文》后曰:“作书须提得笔起。自为起,自为结,不可信笔。后代人作书,皆信笔耳。”信笔二字,最当玩味。吾所云须悬腕,须正锋者,皆为破信笔之病也。东坡书,笔俱重落。米襄阳谓之画字,此言有信笔处耳;作书,须提得笔起,不可信笔。盖信笔,则其波画皆无力。提得笔起,则一转一束处,皆有主宰。“转束”二字,书家妙诀也。今人只是笔作主,未尝运笔。 梁 《评书帖》有云:“董公其昌传执笔法于其邑沈公荃,荃传王公鸿绪,鸿绪传张公照,照传何公国宗,国宗传白下梅君釴……及张公总裁某馆,梅君誊录馆中,见公作书,著狐裘,袖拂几上。公曰:‘观吾袖拂几乎?肘实悬而动也。’” 须悬肘提得笔起,转束间皆有主宰,破除信笔之习,这是董其昌用笔的核心所在。他博观精鉴,对遣毫运笔有着极为深切的体悟。此本发笔处,是唐人口口相授笔诀也。米海岳深得其意。 虞永兴尝自谓于“道”字有悟,盖于发笔处出锋如抽刀断水,正与颜太师锥画沙、屋漏痕同趣。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,不使其自偃,乃是千古不传语。盖用笔之难,难在遒劲,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,乃大力人通身是力,倒辄能起。

独此碑落笔与放笔处,和缓挺劲兼之,余临写之次,恍若有悟。

笔画中须直,不得轻易偏软。锥沙三喻,皆喻藏锋,不知出锋亦有之。因出锋之遒,故成藏锋之浑。上述所引,可见董其昌于发笔、行笔与出锋处皆有所悟,统而论之,则为:唐人书皆回腕,宛转藏锋,能留得笔住,不直率光滑,此是书家相传秘诀。作书之法,在能放纵,又能攒捉。每一字中失此两窍,便如昼夜独行,全是魔道矣……作书最要泯没棱痕,不使笔笔在纸素上成板刻样。东坡书论述云:“天真烂漫是吾师。”此一句丹髓也。余于徐季海《三藏碑》悟笔意,当于内 留笔取之。古人用笔,似疏实密,如环无端。书法虽贵藏锋,然不得以模糊为藏锋,须有用笔如太阿截之意,盖以劲利取势,以虚和取韵。

董其昌经眼了大量的古人真迹,精于鉴定,他尝言:“古帖不足学,学书必见真。”可谓别有会心。他对古人笔法的理解远高出时人,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晚明时期古法的缺失,同样,这一缺失或许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。如表一所示,董昌的用笔并不强调提按和中锋,而是将笔黏连于纸上,笔锋自然地内旋绞转,借助毛笔自身的回弹力书写流转,笔画凝重劲挺,姿态横生。发笔处均借势而行,率意斩截,极具虚和之韵;笔画中断圆融秀润,绝无轻滑之致;出锋收笔处,或露或藏,皆能留得笔住。“予”“此”“也”“旧”字收笔处,笔锋连续绞转,蓄力而发,有箭将离弦之势;“掌”“又”收笔均藏,旋转搅动之势滚滚而来,戛然而止。“浩然听笔之所之”,自起自倒,自收自束,转束之间笔锋内旋,自然形成点画的粗细变化。“古人用笔,似疏实密,如环无端”,董其昌于此深有所悟,并将其化为笔底龙蛇。董其昌的笔画极具力量感,而这种力量又是以最轻松

自在的笔致流露出来,“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,乃大力人通身是力,倒辄能起”,这是他感悟与澄炼的自然迹化,是人生修为的体现。梁 《评书帖》云:“乘间居士思翁晚年书不用力,而结体遒紧,诸作皆不及也。”可谓的论。董其昌于墨法亦别有会心,尝言:“书家有笔法,有墨法,惟晋、唐人真迹,具是三昧……学书者既从真迹得其用笔用墨之法,然后临仿古帖,即死句亦活,不犯刻画重儓之诮,方契斫轮之意。”“用墨须使有润,不可使其枯燥,尤忌秾肥,肥则大恶道矣。”此卷墨法清润和淡,笔锋绞转的痕迹清晰可见,笔墨相发,愈见虚灵之致。详审此卷,真迹无疑,是董其昌六十八岁的书迹精品。山东博物馆藏董其昌书《李北海荆门行》行书册,纸本,纵 27.5 厘米,横 14 厘米,共九页。书于壬申(1632),董其昌时年七十八岁。该册书迹用笔精炼遒劲,人书俱老,已近化境。我们还是从书迹的细节处入手,分析一下董其昌笔法细微处的笔致特征,从而确立对其用笔的微观感受。表二所选字例,简单分为几组,虽不足以呈现董其昌笔法的全貌,但也可从中窥见笔致特征,为鉴定真伪建立参照。“钩”字例中,“荆”“对”为竖钩,“隔”“南”“箇”为横折钩,笔势流转,笔锋自然绞动,极富弹性。至钩处已蓄力待发,笔锋不做刻意调整,完全顺势而行,内旋的笔势带给笔锋极强的蹲弹力,若不经意,而自见屈铁之力。不发力而愈见其力,这是用笔的极高境界。“捺”字例,绝无信笔之习。顺应上笔之势连绵而起,一波三折,笔锋并不是平铺状态,而是屈曲绞动,与纸面产生极强的摩擦力。收笔送到即止,所谓“锥沙三喻,皆喻藏锋,不知出锋亦有之。因出锋之遒,故成藏锋之浑”,出锋之遒劲浑朴,非常人可及。“撇”字例中,“少”“衫”“沙”撇均为出锋,因笔锋在绞转行进过程中已蓄积了极强的蹲弹力,在笔速的作用下,出锋劲健锐利,如同爆发的鞭梢之力;“鹿”“原”均为收笔蓄力,或引而不发,或蹲弹出锋,因势而行,均饱满圆健。以极简的笔法获得极丰富的意蕴,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了笔锋柔和的蹲弹力。“竖”字例中,“滞”“怿”“归”“中”末笔竖皆出锋,然姿态各异,或转左或侧右,用笔虚灵,绝无平铺直叙的板滞感。以“中”字末笔为例,入笔侧左、绞转而行,末段发力,借笔锋蹲弹之力出锋,一波三折,极富韵致;“行”字末笔竖,是这个字三个节奏组群的最后一组,侧势而起,接续笔势行笔,送到即止,一波三折,成微妙的“s”形,松弛内敛,而足以扛千钧之鼎。“回环”一组字例,借以展现向左和向右两种连续回环的笔法特征。笔锋于纸面上绞转滚动,连续的旋转回环产生了强大的离心力,笔锋内旋,如同场地自行车赛中选手的重心大幅度倾向赛场中心,在速度与旋转的作用下产生极强的力量感,倒辄能起、如环无端,挥运间遣送笔毫,收束处笔毫又自然弹起回正,“能放纵,又能攒捉”,疾速行进的笔势能于瞬间戛然收住,给人以极强的节奏感。回环往复之笔虽然复杂,但又都在掌控之中,毫无懈怠之感,

体现出高超的笔法修为。

董其昌该册书迹用墨温润淡雅,纸墨相发,浓淡燥润间清晰呈现出笔锋搅动旋转的微妙变化。松弛率意,微妙处动人心魄,其笔力之强健已高出十年前的《张文熙父子诰命卷》许多。这是董其昌晚年的书迹精品,真迹无疑,是我们鉴定董其昌书迹的重要参照。

辨伪

在董其昌六十五年的学书生涯当中,其学书历程、取法对象、艺术感悟都经历了一个历时性的变化,而书写能力、书写状态、书写功用、书写材质、心境的不同等又会造成不同时期书风面目的差异和艺术水准的高下,因此他的书迹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,需要分时、分事进行审慎鉴别。微观的笔法特征如同基因一样渗入他的书写当中,他不同时期的真迹“标准件”为我们建立了参照坐标。因此,这一坐标系建立得越完善就越有助于我们去分析鉴定。传世的董其昌书迹真伪混杂,明清之际已有“滥董”之斥,要辨别这些真伪混杂的传世作品,需要我们特别审慎,区别对待。

(一 )时代特征

历史上董其昌书迹造假主要集中在明末清初,即在董其昌身前至乾隆初年的百余年间。造假者与董其昌所处时代相同或相近,所用书写工具、书写材质和时代气息都极为接近。如董其昌书写常用的板绫,是明代中后期兴起的书写材质,其使用一直延续到清初,至乾隆初年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。板绫作为鉴定辅助依据显然没有太大参考价值;董其昌自七十岁左右已是书名广播宇内,追随者众多。他去世八年后,明朝灭亡。明清鼎革,并未消减董其昌书风的影响,相反,其声势不断壮大,并在康熙朝成为“官学”,牢牢占据清初近百年书法文化的主流地位。数十年间,习董字的热潮愈演愈烈,董字的赝品也层出不穷。在持续的习董字热潮中,书风延续的时代特征相对稳定,政权更迭对书风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。因此,极为相近的时代特征并不能作为我们判定真伪的重要依据。

(二 )艺术水准

董其昌自己默许的代笔人和亲传弟子众多,而再传弟子和习董字的高手在这一时期也阵容庞大。能写一笔形神兼备的董字之人数量众多且构成复杂,传承有绪者如沈荃、海宁陈氏等,其艺术水准当然毋庸置疑;而在科举士子、贵族官僚以及众多锐意习董的普通书手中,也并不乏见书写能力极强的人,如高士奇、查昇、孙岳颁等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。在董书收藏热的催生下,作伪董其昌书迹形成风潮,其间艺术水准很高的书作并不乏见。相反,受到书写工具、书写状态等因素的影响,传世的董其昌真迹也并非都是精品,平庸之作在每一个时期都有可能产生,这也是一个常识。因此,艺术水准高下只是判断作品真伪的相对标准,但不

能作为唯一标准,这也是文物鉴定和艺术鉴赏的区别。要判断一件作品的真伪,还是要回到最微观的笔法细节,去分析细微处的用笔特征,横向参照这一时期董其昌的真迹与书论,建立参照的坐标系,详细比对,审慎做出判定。山东博物馆馆藏董其昌款《云仙杂记》行书卷,绫本,款识记曰“庚申(1620)清和月(四月)四日”,纵 23 厘米,横 239 厘米,时年董其昌六十六岁。这件绫本手卷的风貌一望即为董其昌,时代气息也接近。但是,详审书迹用笔,细节处稍觉可疑,故需要我们再做进一步的分析比对。董其昌六十八岁所书的《张文熙父子诰命卷》与此卷款识时间非常接近,书迹大小也相似,可以建立对比参照。表三所选字例,为相近笔画构成,我们关注的重点是两卷在微妙处笔法的特质。为行文方便,《云仙杂记》卷称为“《杂记》卷”,《张文熙父子诰命》卷称为“《诰命》卷”:《杂记》卷“沙”“篇”字使转处多为提按用笔,线质显单薄,收笔出锋处因绞转不够,显得尖锐乏力;《诰命》卷“浙”“而”两字笔锋绞转,线质圆劲挺括,收笔出锋,细而不弱。《杂记》卷“岂”字以提按为主,笔锋蹲弹之力不够,使转单调,末笔出锋作鼠尾状;《诰命》卷“法”字笔锋自然绞转,使转流畅,笔画圆健饱满《杂记》卷“金”字提按用笔,笔画单调板直,线质

显单薄;《诰命》卷“奉”字笔势丰富多变,笔画挺立纸面,极富弹性,显示出绞转用笔的高超技艺。《杂记》卷“翰”“处”“于”三字均以使传为主,但按用笔无法保证连续使转的流畅,方硬单薄处时时可见,笔致多平面化感觉;《诰命》卷“为”“披”“可”三字,用笔圆健,笔锋绞转内旋,保证了连续旋转的流畅之势,笔画饱满挺括,虚实变化微妙细腻。《杂记》卷“九”“取”字末笔,出锋均拖沓细弱,笔致臃肿。墨法亦显秾肥,而“肥则大恶道矣”正是董其昌所诟病的墨法;《诰命》卷“佐”“疏”二字末笔,笔锋于纸面滚动绞转,蓄积了极强的力量,出锋如折铁,短促而有力。墨法清润,气息虚灵清透。《杂记》卷“川”字笔锋平铺,末笔拖曳出锋,笔画虽宽却愈显无力,松散拖沓笔病频出;《诰命》卷“耳”字,细劲飘逸,圆健飞动。两字相较,高下立判。

《杂记》卷“赐”“辋”折笔及末笔出锋,笔锋均未调整到位,笔锋散乱,出锋细弱;《诰命》卷“豸”“固”圆劲饱满,墨色虚实变化处清晰地透露出笔锋绞转的痕迹,用笔弹力极强,自然流转间即能获得丰富微妙的线质。《杂记》卷“余”“号”“掌”字末笔,均拖曳出锋,“掌”字提按用笔的信息更为明显,笔锋调整不到位,涂抹拖曳,殊乏力道;《诰命》卷“于”“亭”“乎”字用笔斩截明晰,洗练精到的绞转笔法使得笔势流转畅达,松弛而率意。《杂记》卷“缚”转笔处圭角显露,是明显的提按太过所致,用笔拖曳,略显板滞。董其昌言“作书最要泯没棱痕,不使笔笔在纸素上成板刻样”,“缚”字笔法恰恰是董其昌所诟病的;《诰命》卷“经”字笔法虚灵流转,笔画圆劲挺括,提得笔起,自收自束、自起自倒,体现了高超的遣毫能力。《杂记》卷“庚”字,横撇笔锋铺散,收笔处笔毫不能很好地完成聚拢,蹲弹之力不足而致笔画乏力。末笔点画尖入尖收,转换处因无绞转之力而显得单薄刻露;《诰命》卷“床”字,横撇笔锋在行进中自然绞转,弹力十足,笔画饱满朴厚,含蓄内敛。末笔点画顺应上笔笔势行笔,

笔锋有明显的绞转痕迹,收笔处利用笔锋绞转所产生的蹲弹力送到即止,笔画圆劲爽利,气息温雅内敛。通过分析以上所选几组字例,可以大致得出两卷书迹的不同笔致特征:《杂记》卷以提按笔法为主要特质,笔画平铺直叙,转折处时见圭角,收笔出锋多尖厉外露,用墨秾肥与枯燥之病亦时时可见;《诰命》卷用笔爽利挺括,虚灵飞动,笔锋自然绞转,充分发挥出笔锋绞转的蹲弹力,气息圆健畅达,用墨温润,纸墨相发,笔锋绞转的虚实转换微妙可见,体现出高超的遣毫技巧和笔法修为。依款识时间来看,《杂记》卷为董其昌六十六岁所书,《诰命》卷为其六十八岁所书,二者在书写时间上只相差两年。董其昌四十七岁即悟到笔法之妙“在自起自倒、自收自束处耳”,六十岁时对书法已近大悟之境,虽自言“笔不与意随”,但他对笔法的感悟与锤炼一直在提高完善。可以说,董其昌对古人笔法的感悟始自中年,此后近四十年的时间里,他的笔法是相对稳定的绞转之法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修为的提升,董其昌用笔越来越不发力,而笔力则越来越强健,笔意微妙丰富,“似疏实密,如环无端”。在这个过程当中,每个时期的书作或许有高下之别,用笔的微妙特征却一直贯穿始终,不会有大的改变。经过详细的书迹比对我们发现,《杂记》卷用笔多提按,《诰命》卷则是纯熟的绞转笔法,二者笔致的微妙处存在明显的差异。在如此相近的时间里,一个人不可能出现如此明显的笔法差异,故两卷不是一人所书。经此前鉴定,《诰命》卷为董其昌真迹无疑。以《诰命》卷为参照来比对《杂记》卷,可以确定《杂记》卷为仿董其昌书。《杂记》卷为绫本旧裱,画心与绫边无局条,引首钤“玄赏斋白文印,卷末钤“知制诰日讲官”“董其昌印”二白文印,诸印亦皆伪。《杂记》卷字形、书风均接近董其昌,应有所本。然笔法特征与真迹相去甚远,艺术水准更是差之千里。综合上述信息可以确定,董其昌庚申款《云仙杂记》行书卷为清仿,无疑。

三、结语

书法文物鉴定是书法文化研究的前提。文物鉴定要借助于艺术鉴赏,但二者并不能等同:鉴定是断真伪,鉴赏是看好坏,而真伪与好坏往往并不完全对等。文物鉴定要在深入研究书家书论的基础上,建立真迹参照,还原历史真实。

董其昌书法区别于他人的标志首先是笔法,这是诸多变量当中相对稳定的因素和鉴定的主要依据。我们要牢牢抓住笔法的微妙特征,从细节和微观处着眼,小心求证。这只是一个方法论基础,同样适用于其他书家书作,是书法鉴定的基本手段。要做好书法鉴定工作,还有许多因素需要综合考量。鉴定人要在经眼大量真迹的基础上,不断学习和总结,去伪存真。unvenco作为国内文字研究,签名鉴定的带头人,一直致力于国内的文字书法研究工作,浅论如此,谨以拙文求教于学界。


  文章来源:     责任编辑:hz  复制网址 收藏   
相关新闻
版权声明
      山西早知道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,受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》的保护,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。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,如擅自转载、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,山西早知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。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,如有侵犯您的版权及其他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!
最新资讯
精彩推荐
本地要闻
新闻排行
 友情链接: 健康资讯网 百姓资讯网
关于本网 | 广告服务 | 联系方式 | 版权声明
版权所有:山西早知道 本网内容源于转载 不做任何依据 纯转递企业资讯 如有任何不实不良信息请联系我们 长久办网 从内容抓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